2019年11月2日,CCF YOCSEF青岛在山东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220会议室成功举办观点论坛“研究生导师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的自由边界在哪里”,CCF YOCSEF青岛委员及来自青岛高校、企业的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本次观点论坛分嘉宾引导发言和思辨两个环节组成,由执行主席纪淑娟,李哲联合主持。
一、引导发言环节
论坛主持人纪淑娟教授发言
论坛主持人纪淑娟教授先对教育部文件进行了简要介绍,指出教育部文件中关于研究生导师的责任做了一些粗略的描述,但是对研究生导师的权力没有做任何说明。其次,她给出了权力与责任的自由边界的定义,指出本次论坛讨论的重点就是对边界的范畴进行讨论。
彭延军副院长做引导发言
论坛的第一位引导发言嘉宾是山东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彭延军教授。他介绍了目前国内、山东科技大学和计算机学院的研究生招生现状,列举了研究生科技论文发表与科技创新奖励等情况,指出了目前研究生职业规划弱,做科研的少等现状,以及学生就业压力、导师项目论文压力、学校学科发展三方面存在的矛盾。彭延军教授最后指出近年来学生心理问题逐年增加,老师申请换学生、学生申请换老师等问题也逐年增多。针对这些问题,彭延军教授建议研究生教育应该引入和落实淘汰机制。
论坛的第二位引导发言嘉宾是中译语通科技(青岛)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黄振博士,他介绍了企业招人的流程和每个流程看重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说明了从企业的视角看,不太关心硕士生的学硕或专硕身份,而着重考察应聘人员的能力是否与工作岗位匹配。黄振建议导师能够针对行业需求,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学习,因材施教,着重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黄振博士做引导发言
第三位引导发言的特邀嘉宾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王家岩老师介绍了山东科技大学制定的有关研究生和导师的激励政策,以及研究生培养面临的挑战性问题。他认为导师更多的是所承担的责任,并没有什么权力,相比而言,人格魅力对于导师来说更重要。他最后指出,科研论文在目前的高校评价体系中一直占有很大的比重,如果这种评价体系不改变,就很难破除研究生毕业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
二、话题思辨环节
论坛的第二阶段是思辨环节,由李哲主持。参会人员依次围绕“现代师生关系中,研究生导师的权力与责任孰轻孰重?”、“若取消研究生毕业发表论文的规定,研究生导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是否更自由?”、“学硕和专硕的不同培养要求给予导师和学生的定制化空间有多大?”展开讨论。
在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就目前的研究生招生形势来看,虽然研究生扩招,研究生数量增多,但是导师数量增加的也很多,造成普通高校的导师选择研究生的概率很低。一般都是学生选择导师,好学生可遇不可求。除了指导风格的选择权之外,导师就只剩下责任了,表面看上去的签字权、同意权都对应于需要承担的责任。
纪淑娟认为目前研究生毕业前必须发表论文的规定致使在“发表论文的水平”和“毕业时间”的限制和就业压力下,大多数导师和研究生都不得不选择“曲线救国”(先发表一篇满足毕业要求的论文,再深入研究)的策略,这是导致目前垃圾论文一大堆,浪费大量国家经费的根源。吕琳指出,发表论文的规定是目前国内研究生指导老师参差不齐现状下的政策,未来随着国内科技水平的普遍提高,一定会出现“小论文从宽,大论文从严”的情况。但是现阶段毕业发表论文的要求还是不应该取消。王胜科和高峰等一致认为发表论文的时间和发表要求应该放宽一些,比如只要“录用”即可或由学术委员会讨论投稿期刊和论文的贡献级别决定是否满足毕业条件。
关于专硕的素质与企业实习的经历之间是否存在必然关系,黄振和华为驻青岛办事处的孙欣欣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他们介绍了企业衡量人才的标准,即笔试看基础能力,面试看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最后一关看重人品和团队精神。李哲认为如果企业实习的参与度和研究方向的契合度较高,对研究生的素质提高有很大帮助。但是,研究生一般难以找到与自己研究方向吻合且能充分参与的实习岗位。因此,大家一致认为专硕甚至学硕的实习目前很多仅仅是为了实习劳务费和多一个经历而已。既然这样,还不如参与导师的项目(如果导师有项目的话)能够得到更多与自己研究方向吻合的训练,还能为导师的项目结题做出贡献。这也是导师所期望的。因此,建议取消专业学位硕士必须外出实习的规定。
三、延伸思考
论坛最后,各位委员还达成共识。大家普遍认为,应该提高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明确和扩大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权力,打破“没有毕不了业的硕士”等“潜规则”,允许教师使用自己的一些权力,例如,“不同意论文投稿”、“不同意毕业”、“不同意实习”的权力。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